2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银河奇异果app下载安装 > 新闻动态 > 49年全军整编,中野有两个纵队各拆成四个军,只是因为兵力太多?
49年全军整编,中野有两个纵队各拆成四个军,只是因为兵力太多? 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6:45    点击次数:88

前言

1949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全军整编,目的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战争需要。当时,中野(中原野战军)有两个纵队,其中每个纵队都被拆分成四个军。很多人认为,这是因为兵力过多,需要进行精简。但事实真的是如此简单吗?

为什么在兵力上看似充裕的情况下,反而要做如此大的调整?这些纵队的拆分背后,是否蕴藏着更深的战略考虑?当时的战况和未来的布局是否是调整的关键因素?这次整编,不仅关乎军事力量的重组,还涉及到解放战争后期战略部署的精密考量。

继续往下看,你将揭开这次整编背后的真实原因,它可能不仅仅是“兵力过多”那么简单。

一不少人认为,中野一纵、四纵之所以能建两个军,主要是因为兵力多。不啰嗦不废话,四纵建军主要还要从陈赓的386旅说起,红军改编新四军时,386旅与其他五个旅其实没有多大差别,该旅下辖两个团,总兵力5700余人。从发展之初来看,386旅兵力上并不算占优,甚至相比其他各旅人数还要少一些。386旅唯一特殊之处在于,有个特别传奇的旅长——陈赓。忻口会战失利后,八路军遵照中央指示,决定独立的进行山地游击战,当时,八路军129师沿着正太铁路南下,依托太行、太岳山脉,开辟晋冀豫抗日根据地。通过挺进敌后,129师迎来了一个发展机遇,至1945年8月,晋冀鲁豫军区与129师合并,下辖五个二级军区。陈赓任军区司令员的太岳军区,是晋冀鲁豫军区下辖的二级军区。1940年1月19日,陈赓率领386旅主力以及总部特务团进入太行山区,配合决死一纵队反击蒋介石、阎锡山的国民党顽军进攻,并顺利在太岳山区建立起一块稳固的根据地,根据总部决定,成立太岳军区。至1941年8月,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,中央决定,以386旅、决死一纵队、212旅及决死二、三纵队一部组成太岳纵队,陈赓任纵队司令员兼军区司令员。1945年9月初,为了抗击国民党军顽军入侵解放区,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将冀南、太行、太岳军区部队主力分别编成纵队,太岳纵队改编为第四纵队,陈赓任司令员。需要指出的是,当时陈赓已经不再兼任太岳军区司令员,而是王新亭任军区司令员。从四纵的成立不难看出,这支部队与晋冀鲁豫军区下辖的其他各纵队并没有完全不同,当然最不同之处在于陈赓比较特殊,他资历最老,威望最高。晋冀鲁豫军区最早成立了四个纵队的野战部队,其中包括一纵、二纵、三纵,司令员分别是杨得志、陈再道、陈锡联。杨得志后来被聂荣臻留在了晋察冀军区,后来还出任了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,一纵司令员后来由杨勇接替。尽管四纵在当时有陈赓这样一位纵队司令员,但四纵的成立与一纵、二纵、三纵并无完全不同,当然,相比于晋冀鲁豫军区后来成立的各大纵队,以上四个纵队算是成立较早,战斗力较强(毕竟部队绝大多数都是原来的老红军、老八路部队)。太岳军区后来还陆续走出了八纵、十三纵(含皮旅一部分)、十五纵。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八纵,当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后,八纵是唯一留在晋南老根据地的主力纵队,后来追随徐向前解放山西,八纵司令员王新亭曾接替陈赓任太岳军区司令员。二根据中央原定的方案,晋冀鲁豫军区一纵、四纵原本是要被调去到的东北的,但因为局势变化,两个纵队都没有走成。一纵最初还留在晋察冀军区一段时间,直至1946年12月才归建,四纵后来仍然留在太岳军区。四纵成立之初,下辖三个旅,分别是10旅、11旅、12旅。从部队组成来看,也与其他各纵队没有区别。不过在原定计划中,四纵是要开赴东北的,所以晋冀鲁豫军区后来又成立了六纵、七纵、八纵(和王新亭后来率领的八纵不一样)。原定计划取消以后,一纵归建晋冀鲁豫军区与七纵合并,仍然称一纵,四纵与八纵合并,仍然称四纵。四纵与八纵合并以后,纵队下辖四个旅:第10旅——原4纵12旅,即八路军386旅。第11旅——原4纵第一个10旅,即新军决死1纵队。第12旅——原8纵23旅(老八纵,不是新成立的八纵)。第13旅——原4纵第一个11旅,后8纵22旅(老八纵),后又为4纵11旅。也许人们认为,四纵不同就是从此开始,实际上因为当时一纵与七纵合并,新成立的一纵同样下辖四个旅。第1旅——原一纵一旅第2旅——原一纵二旅第19旅——原七纵十九旅第20旅——原七纵二十旅注:原七纵二十一旅番号取消,部队分别编入第十九、第二十旅。当然,要说起来,四纵还是特殊一些,因为四纵后来又被分了一个旅。1947年11月,新成立的八纵(王新亭任司令员)下辖的22旅划归四纵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八纵成立时,陈赓率领陈谢集团正在根据中央指示挺进豫西,以策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,八纵22旅奉令担任掩护任务,是以八纵成立时,太岳军区22旅就不在身边,后来就直接归了四纵下辖。所以新的八纵成立时先天不足,就只辖两个旅。(注:太岳军区下辖各旅的番号其实一直变化都不大,往往是被抽调到主力纵队后,太岳军区随即成立新的以该旅番号的部队,所以这一时期很混乱,比较容易搞错)一纵后来跟着刘邓大军主力挺进大别山,四纵则在陈赓率领下挺进豫西。不过,挺进大别山一战,一纵损失比较大,四纵虽然历经艰难曲折,但在陈赓率领下,不仅保全了各部队,武器装备上也要略强于一纵。根据资料记载,四纵所属各旅建制也与其他各部队不同(除了陕南军区12旅外,该部1948年6月划出,10旅辖三个团,其余各旅辖两个团,然而虽然仅有两个团,但是每个团辖三个营,而每个营又辖四个连加一个机炮连,可以说在全军中,四纵下辖营级单位建制都很齐全,武器装备也很充足。在后来淮海战役期间,四纵以其无与伦比的建制、装备,毫不意外的担纲主力任务,这一点也是其他各纵队所不能比拟的,哪怕是同样辖四个旅的一纵。更为难得的是,陈赓在作战过程中,十分注重发扬风格,缴获和俘虏都有限分配和补充给其他各纵队,尽管在淮海战役中,四纵才是那个伤亡最大的纵队。三一纵、四纵在后来改编过程中,都各自成立了两个军,完全迥异于其他各部队,这也并不是因为这两支纵队人数多的缘故。要知道,东野入关后,下辖各纵队远比关内各大野战军各纵队充实得多,四野纵队多数下辖三个师,少则三五万,多则还有七万多人,甚至就连四野下辖各独立师,其火力也要比中野一个纵队强。可四野并没有一个纵队成立两个军的情况。事实上,根据中央军委在1949年1月颁发的《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》,不仅仅是全军统一番号那么简单,而是严格规定了,解放军的一个军采用三三制,一直到团。在过去战时环境下,各大野战军成立的时间与环境各不相同,所以最初成立野战部队,各大野战军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,制度方面也不尽相同,所以才出现了像中野一纵、四纵这样编制超出的情况。其中第四野战军的情况无疑很特殊。如果按照中央规定,第四野战军成立之后,是可以多编两个兵团部、七个军部的,但是四野并没有那么做,原因则是考虑到,如果多编的话,会出现将大量的机关人员,造成机构臃肿,增加运作成本,不利于指挥作战的情况。因此四野并没有按照中央三三制的规定来编制部队,而是采用一个军辖四个师,更便于指挥。四野下辖各部队超编的情况一直到建国后,才陆陆续续解决。相比之下,二野并不存在机构臃肿的问题,显然如果部队存在超编的情况,自然是要重新划分。一纵大部分部队成立十六军后,原第一纵队所属的第20旅(原来就是冀鲁豫军区所属的部队)与豫皖苏军区的地方部队合编为第十八军。四纵的情况差不多,但是又有所区别。原四纵10旅、13旅加上豫西军区一部分部队合编为13军,下辖三个师;原四纵11旅、太岳军区22旅加上起义部队一部分合编为14军。淮海战役中,廖运周率领第110师起义后,并没有划归华野,而是在河南鹿邑县接受学习与改编,后来这部分部队与四纵一部分合编为14军第42师。